思想
縱觀《孫臏兵法》十六篇,在繼承孫、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,又有了新的發展。
首先,孫臏在《威王問》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鬥爭工具的戰爭觀。
他明確地說,戰爭不是什麼別的,而是先王傳佈道,即政治的工具。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,式禮樂,垂衣裳,以禁爭奪,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,但是,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,所以才舉兵繩之,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。然而,戰爭 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,並不是可以經常使用的。戰勝固然可以存亡國,繼絕世,而一旦戰敗,則會削地而危社稷。所以,對待戰爭不可不察,要慎之又慎。喜好戰爭的國家一定滅亡,貪圖勝利的人一定受辱。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《司馬法》所說的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。
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,進行戰爭一定要合於義,戰而無義,天下無能固且強者。經濟是戰爭的基礎,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,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。在《強兵》篇,孫臏又進一步提出,要想強兵,當務之急在於富國,明確揭示了戰爭對於經濟的依賴關係,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於敵,取用於國的論題。
其次,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,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。《呂氏春秋·不二篇》說:孫臏貴勢,這指明了孫臏兵法的特點。勢是戰爭態勢,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(包括兵力、武器裝備、軍事物資等)的佈局。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,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。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,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。他在《威王問》中說:勢者,所以令士必斗也,而士的斗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。
孫臏,生卒年不詳,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
孫臏出生於阿、鄄之間(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、
家世出身
孫臏的先祖是陳國公子陳完,陳完的曾孫陳無宇有子陳書,
逃奔齊國
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,二人一起拜師學習兵法。龐涓後來出仕魏國,